【48812】古代科技名人:李淳风、郭守敬、徐光启|文物中的科学
来源:贝博足球app平台 发布时间:2024-07-15 07:08:17早在唐代,李淳风以历法计算、风力定级、易学研讨等著称于世,元代的郭守敬在全国建立了 27 个地理观测点,明代的徐光启更是完结了我国古代农业技能的集大成之作,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出色的科学家。
古代的科技名人,犹如前史长河中的明珠,闪烁着才智与立异的光辉。在绵长的年月里,他们以逾越年代的才智和勇气,创始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科技奇观,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他们或是创造晰颠覆性的技能,或是提出了深入的科学理论,无一不在科技史书上镌刻着自己的姓名。
早在唐代,李淳风以历法计算、风力定级、易学研讨等著称于世,元代的郭守敬在全国建立了 27 个地理观测点,明代的徐光启更是完结了我国古代农业技能的集大成之作,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出色的科学家。他们的效果不只在于其个人的天分和尽力,更在于他们对人类才智的奉献,他们的创造和发现不只改动了其时的国际,更为后世的科技展开拓荒了新的路途。
李淳风(602-670 年),唐代地理学家、数学家、易学家,道士,道号黄冠子,岐州雍县(今陕西宝鸡岐山县)人。唐初时曾任过太史令,所以明太祖在敕封李淳风时,将他封为“侯位”,其他诸县城隍则被封为“伯位”。
李淳风终身作品颇丰,他和袁天罡所著的《》以其预言的精确而著称于世,还有《乙巳占》《五代史志》《皇极历》《悬镜》《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十几部,并对《齐民要术》《本草》等几十部书本进行过校注。
隋仁寿二年(602 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明好学,博学多才,特别通晓地理、历法、数学等。李淳风 17 岁时,经引荐成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从军。25 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 18 条定见,唐太宗采用 7 条定见,颁发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尽心竭力 40 年。
唐太宗为何如此信赖他?李淳风真的那么神吗?一日,主掌历法计算的唐太史李淳风校正新历,发现朔日(初一)将呈现日食,古人以为日食是不祥的征兆。唐太宗不悦地说道:“到时若没呈现日食,你又将怎么自处?”李淳风回复圣上:“到时若日食没产生,臣将自请死罪。”当日,唐太宗李世民有意在庭中等候李淳风,眼看太阳就快下山了日食还没产生,唐太宗下旨:“朕现在就让你先去和妻子诀别吧!”李淳风答复:“尚早。”此后就在墙壁上做了一个符号,并回复唐太宗:“等日光照到我在墙上做的符号时,日食就会产生了。”公然如李淳风所言,日光照到墙上的符号时,日食产生,分毫不差。
李淳风是国际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国际气候史上最早的专著。《乙巳占》卷首为李淳风的自撰序,序文解说了他撰述此书的目的及撰写思维。占星学尽管有其内涵根据,但在李淳风看来,历代的占星学家良莠不齐,鉴于这种状况,李淳风决议对前史上的占星学作一番收拾,总结诸家学说,“集其所记,以类团聚,编而次之,采摭英华,删去繁伪”,编写一部真实的占星学作品。因而,《乙巳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作品,它是一部朴实的占星学典籍。《乙巳占》全书非常之一以上的篇幅来评论风占,其下姓名达 33 种之多,如候风法、占风远近法、推风声五音法等等。
李淳风在数学方面的首要奉献,是编定和注释闻名的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后被用作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
李淳风授命制浑仪,他在我国前史上第一次把浑仪分为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重,其影响适当深远。
郭守敬(1231 年—1316 年),元朝闻名的地理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曾任太史令。郭守敬的终身,脚印广泛半个我国,完结巨细百余处河渠泊堰的管理,科技效果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于国际水平。1970 年,国际地理学会以郭守敬的姓名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 年 3 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 2012 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三岁丧爸爸妈妈,十七岁制成浑天仪,十八岁完结邢州北脉治水。1262 年,郭守敬在上都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将自己的水利想象及多年调查、治水的阅历充沛展现给了雄心壮志的忽必烈。忽必烈听后说:“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录用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担任经办各地水利事宜。他在入朝为官前后,曾几回遭暗算,凭仗才智躲过。
郭守敬和北京的什刹海有啥联系呢?坐落北京二环内的“什刹海”,实为积水潭的剩余,被分割成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关闭水域,偶然可见游船行进其上。但是在 700 多年前,积水潭曾是一片宽广水域,船舶络绎不绝,这一切与郭守敬密切相关。
在忽必烈营建大都时,郭守敬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大运河延伸至大都城内。经过细致勘查后,郭守敬挑选改动运河走向,将运河通到了通州,可是从通州到大都的这“终究一公里”却是一个大难题,由于大都地形比通州高得多。为了处理这一难题,郭守敬改善了升船闸体系,在通州通往大都的运河上建立了 24 道石闸口,经过分段操控水位,使船舶得以“爬坡”飞行。为保证水量,郭守敬展开了引水工程,将昌平山区的白浮泉作为水源,一路引到积水潭。积水潭作为大运河的结尾,曾招引许多船舶停靠,也催生了钟鼓楼区域的商业昌盛。但是跟着前史演化,积水潭逐步失去了航运功用,规划日益缩小,终究演化成今日的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关闭水域,即什刹三海。
全国规划最大的地理观测活动是怎么样展开的?众所周知,元朝的地图是历代王朝中最大的,这么大的地图,关于地理观测是非常有利的。因而,郭守敬看准了机遇,向忽必烈主张:“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曾在全国 13 处观测点进行地理观测,现在元朝的边境比唐还大,是展开地理的最佳机遇。”这项主张得到了忽必烈的附和,因而在 1279 年,一项名为“四海查验”的大规划地理观测活动正式敞开。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项观测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郭守敬积年累月改善的观测仪器。首要,郭守敬将的巨大不方便的“浑仪”改善为灵敏精确的“简仪”,以确认星体坐标;将“圭表”改善为更高的“高表”,以更精确地观测日影。此外,郭守敬还创造晰仰仪、窥几等观测仪器。使用这些仪器,郭守敬观测出了前人未命名的星体一千余颗。
郭守敬在元朝广袤的地图上设立了 27 个测影所。观测点东起朝鲜半岛,西到川滇和河西走廊,北至西伯利亚,散布地域之广,调查内容之多,丈量精度之高,参与人员之众,在我国前史乃至国际地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些测影所散布在不同纬度,经过观测当地的日影长短,就能计算出地球的半径。
这 27 座测影所仅有保存至今的,便是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台。整个观星台适当于一个丈量日影的圭表(圭表:丈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地理仪器),挺拔的城楼式修建适当于一根竖在地上的杆子,称为“表”,台下有一个南北方向类似长堤的结构,适当于丈量长度的尺子,称为“圭”,也叫做“量天尺”。
“四海查验”的效果,便是 1281 年开端实施的《授时历》。其时,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任同知太史院事,在历法行将完结时,王恂逝世,但其时授时历没有收拾定稿。原先王恂担任授时历的理论计算,而郭守敬担任制作仪器、观天丈量和查验数据。王恂逝世使一切的作业都落到了郭守敬的身上,郭守敬花费数年时刻收拾定稿。至元十七年(1280 年),新历历成,忽必烈取《尚书·尧典》中的“敬授民时”之意赐名《授时历》。
值得注意的是,授时历初次将小数引入历法,以 365.2425 日为 1 回归年,与地球公转周期只差了 26 秒。这一数值,与西方通行的公历相同,却早了 301 年,成为其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历法之一。它正式废除了冗杂的上元编年,以至元十八年辛巳岁冬至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传统,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
徐光启(1562 年—1633 年),明朝末年至清初的数学家、地理学家和地理学家,字子先,号玄扈,谥订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 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徐光启一生致力于科学技能的研讨,勤勉作品,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能的活跃推动者。其墓地石牌坊镌有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徐光启自小因家道现已中落,只得务农为业,用为数不多的家产在龙华寺读书,19 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20 岁趁热打铁参与了乡试,却屡次参阅屡次不中,只好一边教学一边持续考试。
1593 年,徐光启在韶州执教期间结识传教士郭居静。经过郭居静,徐光启初次看到一幅国际地图,这对徐光启来说是一个簇新的国际,本来地球是圆的,本来制作了地理望远镜来观测星体运转。这段阅历为徐光启揭开了西学的大门,但是与此一起,他仍需持续在科举路途上前行。
1604 年,徐光启进京赶考,总算考中进士,正式步入宦途。同年,利玛窦(MatteoRicci,1552 年—1610 年)也来到北京。徐光启拜利玛窦为师,希望能向他学习地理、数学、丈量以及兵器制作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一次,利玛窦向他介绍了西方的数学作品《几许本来》,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徐光启说:“已然这部书如此宝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尽力将其翻译为汉文。”。从那时起,每天下午一脱离翰林院,徐光启都会赶到利玛窦的当地翻译《几许本来》。在此之前,还没有人翻译过国外的数学作品,因而要精确翻译原作适当困难。之后的一年里,徐光启逐字逐句地进行重复推敲和屡次修正,才有了咱们所熟知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类似”等术语和名词。终究,徐光启完结了《几许本来》的前六卷翻译作业。
徐光启是我国第一个吃番薯的人?在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的父亲在北京离世,他依照大明律规则回乡丁忧服丧。在这段时刻里,徐光启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仅仅守制闭门读书。他一边收拾编纂数学文献,完结了《丈量异同》和《勾股义》等作品,一起还活跃从事另一项作业:培养番薯。
明朝中晚期,尽管灾祸频繁、天灾人祸不断,人口却激增到了一亿五千万左右。未处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徐光启开端研讨起了番薯的培养。其时大多数人以为番薯是一种热带植物,底子没办法在北方培养。徐光启不断派人从福建带回番薯,在上海进行试种。开始,番薯种子要么腐朽,要么被冻坏。后来,经过重复实验和改善办法,终究成功地将番薯引种并培养成功。徐光启总结出一整套培养办法,包含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等一整套做法,称之为“松江法”,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地窖贮藏法,这一些办法使得番薯成功在上海区域培养,并逐步推行至山东、河北,乃至东北等地。
徐光启农田上肥札记,总结了其时的各种上肥技能,改善和提高了松江区域的棉花上肥技能。
在棉地里长大的徐光启,莫非是从小养成的科学家?一个盛夏,幼时徐光启坐在屋里读了一阵子书,真实疲倦,就来到田里散心。田里的绵株枝叶茂盛,现已长了半米多高,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脚管,伸手把一颗颗绵株尖顶啊给摘断。这一幕正好被父亲遇见,父亲怒气冲冲地叱骂徐光启:“你方才做了什么?”徐光启答:“我在给绵株打顶芯。”父亲持续责怪道:“你把棉花顶芯摘掉了,棉花还能活?”徐光启笑着说:“您错怪我了,昨天下午放学时,我看到德章爷爷在田里摘棉花顶芯,他说:‘快到立秋了,棉花现已长到两尺来高,一向分枝生叶就不会结棉桃了,白白耗费了营养,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芯摘掉,省下来的营养就可以供给下面快老练的棉桃。’”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摘棉花的时刻,徐光启家的棉花获得了大丰收,增产了二三成。父亲这才自知理亏,从此,他活跃支持儿子学习农业科学技能。
1624 年,徐光启因不愿投合魏忠贤,遭谗劾去职。回到上海后,他将堆集多年的农业材料与心得收拾撰写,于 1627 年完结了《农政全书》的初稿。徐光启逝世后,由门人陈子龙于 1649 年收拾出书。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一生的汗水,也是我国古代农业技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农学史上的位置,好像《本草纲目》之于药学。全书分为 12 目,共 60 卷,50 余万字,包含农本、田制、耕耘、水利、树艺等。全书贯穿戴徐光启“农政”的政治思维,即农业为立国之本,“富国必以本业”。因而书中关于开垦与水利的注重,远超历代农书。
除了数学和农学,徐光启还有许多其他效果。徐光启在地理历法范畴获得的效果,大多数表现在编纂《崇祯历书》及提出历法变革的主张中,他引入了地球是圆形的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在军事范畴,徐光启侧重重视火炮制作,屡次上书恳求引入火炮技能。他还著有《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等威望法令和法规,是我国近代前期重要的法令典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