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sjf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sjf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sjf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sjf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考古影像里的中西交流考古影像里的中西交流_贝博足球app平台-贝博betball体育app下载-贝博官方入口

转型升级,不断前行

TRANSFORM,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考古影像里的中西交流考古影像里的中西交流

来源:贝博足球app平台    发布时间:2024-07-15 07:08:07

  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组织的一支考古队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一个史前遗址,意外发现了半个蚕茧。据考古队长李济说,夏县丝织业历史很长,可能很早以前这一带丝织业就很发达,现在的丝织业是那时“文化的遗留”。

  西阴村出土的半个蚕茧 图罗瑞林,刘柏茂:《中国丝绸史话》,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5页

  这块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仅比指甲稍大些,呈灰褐色。经过纺织研究工作者多次理化鉴定,确认是桑蚕丝,是经过缫丝加工后的长丝织成的,经纬丝平直而均匀。这是我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显示了当时已经掌握了缫丝技术,并且有相当好的织绸工具。

  钱山漾出土的绢片(放大2倍) 图罗瑞林,刘柏茂:《中国丝绸史话》,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5页

  青海玛多冬给措那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米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进一步比对显示,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细石器与青藏高原邻近地区(我国西北地区、西南西区)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工业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冬给措那湖3号遗址的石片 图陈宥成,侯光良,高靖易等:《青藏高原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同周边地区的技术关系》,《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1期

  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由于遗址中还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过去有人称之为“彩陶文化”。

  河南邓州八里岗仰韶文化墓地发掘现场 图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前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鹘时期是石窟群最繁盛的时期,这里曾经是高昌王的王家寺院。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平元年(公元58年),大月氏国王旃陀罗跋摩腾、龙逢叉送和尚迦莲迦叶、竺法兰等18人,携《四十二章经》至洛阳。”这一记载被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然而,《三国志·魏书·东方朔传》载:“汉光武建武中(公元25-56年),天竺僧迦叶摩腾及其弟子竺法兰等来献经。”这则记载似乎将佛教传入时间提前至建武年间。尽管关于佛教传入的确切时间存在争议,但能确定的是,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关键时期。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提升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水平。

  在南北朝时期,自汉代开始盛行的厚背单刃环首刀依然是很重要的武器。重骑兵使用的长柄武器,持握方法与冲击模式与帕提亚、波斯萨珊的铁甲重骑兵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南北朝的重装骑兵们使用了马镫,提供了更稳定的高效冲锋。这让当时的中国重骑兵更为强大,经常发动无所顾忌的冲锋。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甘肃的商业和商品流通受战乱影响,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丝织物主要靠本地生产。甘肃植桑养蚕的史料,无论是文献还是考古资料都有充分的证据。嘉峪关、酒泉魏晋墓壁画、砖画中有许多采桑、蚕茧、丝束、绢帛图。

  图李清凌:《魏晋南北朝一枝独秀的甘肃手工制造技术》,甘肃日报,2022年8月25日,第12版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特指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等520多个石窟的历代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图李清凌:《魏晋南北朝一枝独秀的甘肃手工制造技术》,甘肃日报,2022年8月25日,第12版

  萨珊王朝(公元224年至651年)是伊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艺术风格起源于波斯的古老文明。萨珊王朝通过图案各异的纺织品打开了欧亚间的商业大门,对周边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明显影响,研究其丝织品装饰图案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图杨静:《萨珊王朝纺织品经典图案研究与文化解读》,《丝绸》,2023年第5期

  柏孜克里克石窟曾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王国经济繁荣,国势强盛,佛教发展达到鼎盛之时,尤其此时的誓愿画数量众多、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是高昌回鹘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为受记者确定的祈祷》 图邓永红:《浅析柏孜克里克石窟回鹘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及渊源》,《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年第8期

  据《通典》和《经行记笺注》,残存《经行记》记述公元8世纪中期中亚、西亚乃至北非诸国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等重要内容,为我们研究这些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并且弥足珍贵地记载了中华文明对中亚、西亚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浸染,尤其是以纺织、造纸为主的科技文化西传的最早记录。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福建宋元陶瓷的装饰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各地不同窑口的装饰技术,并进行不断的模仿和创造,最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外销风格的装饰技术。黑釉瓷以黑为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将当时盛行的装饰工艺运用到产品中,使福建酱黑釉瓷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黄绿釉器和素胎器器形和纹饰多具有异域风格,主要为外销产品。福建宋元陶瓷装饰工艺不仅体现了当时福建陶瓷生产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宋元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

  图陈丽君:《福建省宋元瓷器装饰工艺概况》,《福建文博》,2019年第2期

  掐丝珐琅工艺早在迈锡尼时期就已出现。到东罗马帝国时期,掐丝珐琅继承了古希腊时期的特点,至12世纪前后传入西亚的一些国家,之后传入我国。因此,早期我国的景泰蓝器物带有一些异域文化特征,随着景泰蓝在明清两代繁荣发展,其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独特风格。

  图王彦雯,《“燕京八绝”之首的景泰蓝色彩研究》, 第十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篇),2018年第151-155页

  清代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南北两条途径。在北方主要局限在宫廷中传播,御用传教士画家创作了大量表现皇帝“文治武功”、具有西洋画透视关系的绘画作品;在南方,中西经济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交流,西洋画在南方获得了生长的土壤,西方绘画作品、印刷品以及西方油画家源源不断地来到南方口岸,促进了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林呱 (传) 珠江景色 布面油彩 19世纪中期 图连文舟:《清代广州口岸西洋风景画探究》,《美术观察》,2018年第3期

  清代宫廷画师以画山水为主流,以动物题材入画的并不多见。郎世宁来到中国做清代宫廷画师后,经多年研究摸索,创造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绘画风格,并大范围的应用到动物画作品中,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代表了清代中西方文化的汇通。

  图冯维:《从郎世宁的动物画看清代宫廷绘画的中西合璧》,《中国美术》,2020年第1期

  从明代的“广交会”发展到乾隆时期,中西钟表贸易达到了鼎盛。1652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进献给顺治帝一架“天球自鸣钟”,清宫廷开始接触西方钟表。现存的清代自鸣钟、更钟、时乐座钟、闹钟等,大多为乾隆时期生产。清宫廷生产的钟表造型多为楼台、亭阁、寺塔等建筑形式,制作中运用漆、铸、牙、玉、木、金等,用料珍贵、式样奇巧、做工精细。

  19世纪汽船式风雨表 图梁卫红:《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法国钟表》,《东方收藏》,2021年第9期

  人们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一幅画作中,众多姿态优美的奥林匹亚女神手捧着青花瓷盘、碗、瓶,充满青春与美。这些来自中国的瓷器成为高档奢侈品的象征,也成为衬托她们的标志。

  《诸神之宴》(局部) 图葛承雍:《海丝瓷艺:西方油画中的中国瓷器》,《美术大观》,2023年第3期

  张骞一生中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诸国沟通往来之路,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自张骞以后,中原与西域关系紧密,往来不断,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郑为明成祖朱棣赐姓,云南昆阳州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顶级规模、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顶级规模的一系列海上探险。郑和七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极盛。

  鄂多立克(Friar Odoric),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他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来到中国的著名旅行者。大约于1314年从威尼斯起航开始其东方之旅。经广州入中国,游历泉州、福州、明州、杭州、金陵、扬州、北京等地,取道西藏回国。后在病榻上口述东游经历,由他人笔录成书《鄂多立克东游录》。

  利玛窦(Matteo Ricci),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开创了中国传教的“利玛窦规矩”,并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图王鹏,《游文辉利玛窦像及明清油画材料》,《美术》,2019年第9期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他继承了利玛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

  造纸起源大体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了纸,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其二是西汉时期已有纸,主要是根据现古发现——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中叶时期古纸。

  古纸样本 图夏晔:《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西域文书用纸检测与分析》,《旅顺博物馆学苑》,2020年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广泛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广泛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启了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发展的新篇章。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火铳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并大量使用。

  汉代的司南由青铜地盘和磁勺组成。地盘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制作光滑,圆外盘面铸八天干、十二地支和四卦,三者穿插排列。从战国至隋唐1000多年间,司南一直是主要的指向仪器,利用它占卜天象和历算也是功能之一。

  图荣亮:《浮针辨四维——航海罗盘演进史》,《大众考古》,2019年第5期

  航海罗盘指南针也叫罗盘针,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司南)。

  图荣亮:《浮针辨四维——航海罗盘演进史》,《大众考古》,2019年第5期

  (供稿吴琼 赛楠 吴琼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赛楠系北师大历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本文基金项目:“北京城市历史影像发掘与研究[1949-1966]”[19LS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