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_中国政府网
来源:贝博足球app平台 发布时间:2024-12-02 18:13:19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近期,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今天,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加强古籍保护”与网民在线交流。欢迎两位嘉宾。
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我虽然在接受关于古籍保护的采访,但是我的思绪还在关注着汶川地震和地震灾区的人们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因为我是河北邢台人,40多年前我亲历了邢台大地震,感受到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力,特别是7.8级地震,到现在还能想起来当年周总理亲临地震灾区,指挥人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我也看到带着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已经亲临一线在指挥。刚才在路上我听到广播,的先遣部队已靠近震区核心区,已经知道一些情况,所以我借此机会对灾区的广大群众表示关注,也对在救灾一线的指战员和各级干部表示慰问,特别向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表示慰问。刚才我又问了一下四川省图书馆的一些情况,他讲损失还不太大。
今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这在我们的祖国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公布名录和保护单位是我们的祖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向世界、向社会彰显中华文化,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来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建立名录的制度,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在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最近公布名录、公布古籍保护单位本身就是做好典籍整理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贯彻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特别是在历史上也都曾经有过因为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为的灾害,古籍受到破坏的记载很多。现存的古籍与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籍比较已经是万不存一,所以保护古籍就显得更重要。在古籍保护上特别注重防灾,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古籍的库房要安装消防设施,古籍既怕火,又怕水,所以它的消防一般是用气体,我们的祖国现行的做法主要是通过阻燃气体进行消防。
随着各地图书馆新馆的建设,特别是像唐山大地震之后,各级书库的建设标准规定按照防8级地震,按照这一个标准来进行建设。现在国家图书馆的地下书库就是按照防8级来进行设计建设的,一旦遇到这些地震灾害,这些标准的书库都具有抗震的能力。并还有其他一些措施,比如防雨、防水、防虫措施等,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古籍保护提供一系列的条件。
我见过一些原来想见没有见到的东西,也见到一些根本就没见过的东西。比如四川开宝藏,原来只见过一件,这次名录里登录了7件,山西原有的3件,我只知道一件,另外两件不知道,但是这次也出来了。比如辽代刻书流传下来的非常少,我们研究版本、研究印刷史的人都觉得是很大的缺憾,这次名录里面登录了山西应县出的辽代印的东西,河北唐山丰润区出的辽代印的东西。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台的辽代印刷的东西都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可以弥补出版史研究、版本研究的空缺。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什么收入简帛、敦煌、碑帖等特藏品,其评审标准是什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籍,这些古籍有一些存世量还比较大,为什么也要一起收入?
我想是这样的,我们当时甄选名录的时候,有几条原则,有个范围,有个标准,还有个方法问题。原则当中,除了公开、公平、公正之外,还应该要考虑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一个是地域的辽阔,中国幅员辽阔,同一个时代不一样的地区,同一个地区不同时代都有典籍产生,必须照顾全面性。中国古籍演变的历史,一开始并不是纸印的书,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是写在竹简、木简上,如果不全面的考虑进来,中国古籍是不完整的。所以现在出土的竹简书以及用丝织品简帛写的书,应该是我们选录的一个对象,这是必须考虑到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些明清的东西也放进来了,这里有一个标准怎么掌握的问题。我们曾经设定三个标准。第一,时代早。第二,流传少。第三,价值高。时代早和流传少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个时代早与晚,我认为夏、商、周就是很早的时代,但是夏对于商、商对于周来说年代就很近。明清当中我们选了一些,比如套印本选得比较多。这个事也有人问过,我想是这样,中国印刷术,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后来到了公元11世纪初年发明了活字印刷。
套版印刷的出现就是明朝人的一变。假定从时代早晚,从流传多少,有一个历史的观点来看它,既要回望历史判断时代早晚,又要放眼未来,我们看这些书觉得明代还比较近,假定站在未来三五百年的立场上看待这些书,时代就不近了。我们现在选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显得略微宽泛,我们的想法是给后人留下一点空间。
网民对此次古籍名录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收录十分关注。网友“刻上我的名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录其中,这样做主要出于怎样的考虑?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汉民族文字古籍在保护政策和做法上有何不同?
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的典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央对于少数民族的典籍整理很看重。80年代连续发布几个文件,抢救、整理、出版少数民族的典籍。这次在考虑古籍名录时,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是现代还存活的文字,有的是历史上出现过、现在已经不使用的文字形成的典籍,我们也收录到名录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同时也说明古籍工作是56个民族共同的事业,保护古籍是所有民族的事。要抢救每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整体上来保护中华文明。
通过这次申报工作和试点工作,有什么原来我们不了解的藏品发现吗?在这项被称为拯救古籍的大型工程中,我们有哪些意外的发现和惊喜?目前我国珍贵古籍保护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这次在申报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批过去有的不知道的古籍,比如军事科学院馆藏的十三经注疏等,有些是未曾著录过的珍藏版本被发现。山西还发现数十部辽代版本,为了解辽代历史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因我们国家古籍比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古籍保护上,政府非常重视,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家底不清楚。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对古籍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散在民间的古籍很多。第二,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原因,对古籍的破坏在加重。特别是空气的污染,对古籍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威胁。第三,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整理人才极度缺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现在非常紧缺古籍修复人才。我们的祖国修复任务很大,但是真正具备修复资格的人很少。
第四,整个修复工作进展缓慢,修复的手段比较落后。古籍的珍贵价值和生存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把古籍保护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经费投入不足。因为古籍多数是藏在图书馆,当然也有在寺院、道观,在图书馆的古籍一般情况还得到一些保护,散在民间的,特别是有些寺院有很珍贵的古籍,但是保管条件有限,当然也有其他一些民间单位不了解它的珍贵,因此也没有引起重视。所以由国务院部署进行全面的古籍保护,它的目的也在于引起社会对古籍保护的广泛关注,不断地增加投入,提供政策支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网民对古籍入选名录后相关的保护政策措施较为关注。网友“还要精彩”: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和被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政府将采取哪些特殊的保护政策措施?
这次入选的珍贵古籍是2392部,从文物角度来说是国宝级的文物,同时为了加强单位的责任,公布了51家首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目的:第一,政府的彰显作用,知道这些古籍是珍贵的,是国宝级的文物。第二,让大家了解这些单位的古籍是比较好的,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三,对列入名录的古籍,大家都有一个责任,对损害或者保管条件不好的,各级政府有责任要创造条件进行保管,对有损害或者受到虫蛀和酸化的时候要加大修复的力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对古籍进行保护。同时,政府要陆续出台一些管理办法,比如海关,像这些古籍就要有一定的限制,像对文物的出口一样,不会让它再流向境外,使中华民族的珍贵典籍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很好地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
古籍保护应该在文化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古籍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各收藏单位和公众的参与热情高吗?
应该说这次国务院部署之后,各相关单位有很高的积极性,特别是现在存有比较多的古籍单位申办积极性很高,希望这些古籍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列入国家名录。这次名录的申报不光是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包括高校图书馆、科研单位的图书馆,包括部队的图书馆,以及一些博物馆,还有一些寺院和民间的个人收藏者,都积极向政府来申报,争取使他们保存的珍贵典籍得到国家认可,得到中央政府的彰显。应该说我们国家公布首批名录和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对营造保护古籍良好的政策氛围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请问李致忠老师: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对将要新建馆舍的图书馆,是否在古籍库房建设方面有直接的指导?
古籍保护中心没有指定说要建古籍书库。但是我们经文化部正式批准,行业标准里有一个古籍书库的标准,这个标准对古籍书库的温度、湿度、消防条件、书柜、装置等都有规定,达到这个标准才符合古籍书库的标准。我知道各级图书馆的古籍书库,大多数放在地下,书库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古籍保护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和资金保障。网友“今天登顶”:目前国家是否有专门的财政支持政策?中央政府和各地对古籍保护的投入情况如何?
应该说中央对古籍保护是非常支持的,因为古籍保护是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财政为支持这项工程每年都要拨付专项资金进行支持。比如现在进行古籍普查、修复,包括这次重点名录和重点单位的申报工作,财政都给予了资金投入。地方财政对古籍的保护也是很看重的,除了我说的普查、申报经费支持之外,在古籍修复上,特别是在藏书单位,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藏书单位建设中,对于创造古籍保管条件的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建书库,买专用书柜以及配备标准消防措施等等,这一点,各级财政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展开,也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古籍保护这么大的工程,国家打算投入多少经费,经费的投入怎么得到保障,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我们认识古籍保护应该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各项政策的稳定型和持续性,特别是经费的保障。特别是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应该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倾斜。
古籍有文物保护法。这项工作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各级领导认识的不断提高,经费的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有个形象的说法,比如说珍贵的宋版书,一页纸在拍卖市场就有上万块钱的价钱,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它的价值。当然,不能从它在拍卖市场出现的价值来算。特别是很多古籍,古本书是不可再生的,它消失掉就永远没有了,而这些记载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传承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所以列入国家珍贵名录的古籍是国宝,没有列入国家珍贵名录的这些古籍也是我们的祖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重要的文化财富,也要把它保护好。
当然古籍保护工作也像文化工作一样,也有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的地方经济条件好,投入的经费就多一些。有的地方经济条件不太好,可能现在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投入经费就少一些,有些地方就感到很困难。我想随着我们工作的开展,各地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比如上海博物馆,在美国发现了一套“淳化阁帖”,上海市政府当即决定,花了400多万美金从美国买回来。在建国初期的时候,在香港出现了“神策军碑”,新中国刚刚成立,经费很紧张,周总理亲自安排,中央财政拿出钱到香港把这批书收回来。所以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个时候和现在比,财政是没有办法比的,但是当时的各级领导有这个远见,有这个文化自觉,所以对古籍的整理、收集都做了大量的善事,使得至今很多图书馆、博物馆形成了古籍善本的馆藏,他们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且这种文化建设会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濒危的古籍,要把它保留下来,传承中华文化。
所以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个时候和现在比,财政是没有办法比的,但是当时的各级领导有这个远见,有这个文化自觉,所以对古籍的整理、收集都做了大量的善事,使得至今很多图书馆、博物馆形成了古籍善本的馆藏,他们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且这种文化建设会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濒危的古籍,要把它保留下来,传承中华文化。
许多古籍都是孤本,保护风险也很大,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无法挽回。请问我们现在保护古籍都采用了哪些措施?古籍保管条件怎样?相关技术水平如何?目前我国在保护古籍方面有哪些先进的技术手段?
从去年开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始举办两个类型的培训班,一个是古籍整理、古籍版本鉴定的培训班,一个是古籍修复人员的培训班。现在全国第二期古籍修复人员培训班马上就要结业了。就是用传统的手段、传统的技法来修复已经有损害的传统孤本书。从技术研究来说,我们也有一个打算,在全国陆续建立古籍修复中心,在北京要建一个实验室,如果财政允许的话,将来在南方还要建一个实验室。就是使我们的传统修复科学化,一个纸的厚薄、一个纸的纤维到底是什么纸,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化验的办法,用科技的办法来实现,使我们的修复慢慢走上科学的道路。
当然还有环境,环境特别重要,等到书坏了再去修,这个保护已经有点晚了。应该说以前坏的我们现在修,这是不得已,那不能使我们现在保管的书再继续坏、再继续修,这不是好办法,所以就要强调藏书的环境。现在藏书环境一般通过空调是可以达到的,随着我们的祖国重视环境,空气质量也会好转,现在空气质量不太好,有些自然损害,酸化、老化控制不了。还有我个人看到的,这两期古籍修复的培训班,我看到一个前景,原来都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手法。现在学员里面学历比较高,不止一两位博士来参加培训班,我想会出现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就是图书馆古籍编目、整理人才和古籍修复人才可能要合流,这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修复技术要有一个本质的提高,和原来纯学徒不一样,这是很可喜的。
随着《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公布,自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中国第一次古籍普查也全面启动。请问:做好这一普查有哪些困难?普查结果何时才能面世?在普查中,普通百姓应该做好哪些配合工作?
我们现在只能是分期进行普查,到底有多少古籍,现在心里并没有底数。要全社会的开展古籍普查,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当然,我们现在定的主要是二级以上,大概什么时候完成?
因为有的还没有整理,整理出来还要进行鉴别,然后再按照标准进行衡量,最后要形成一个目录,所以这项工作只能说每年有安排,加快推进它的进度,逐步建立我们国家的古籍登记制度,形成一个目录,最后的结果是这样一个结果,但时间上还得从实际出发,得是比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各级都建立了古籍保护中心,比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立在国家图书馆,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建立在省级图书馆,古籍比较多的地区,差不多都是在所在地公共图书馆建立中心,民间收藏可以到这个中心去登记,通过登记,中心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一块鉴定版本,能够准确的著录。这点请大家放心,国家只是建立登记制度,书并不改变所有权。通过登记了解到这个书是珍贵的,或者了解到这个书是什么年代的,比较准确的划分等级,这样自己也比较清楚。所以希望广大网民和藏书者积极参与到普查和登记中来,使我们国家的民间收藏、藏书单位收藏的珍贵古籍能够在政府登录时登录上来,这也是一个国民的责任。
刚才已经回答了古籍登陆后归属权的问题。网友“冬雪之后”:古籍普查是不是只涉及到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系统?民间和海外的古籍如何登记?
这个普查是面向全社会,是面向所有的藏书单位和个人,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单位的藏书室,也包括寺院、道观和个人收藏,这些都应该在普查和登记范围之内。
据专业人士估计,全国民间尚未普查登记的古籍数量至少在3500万册到4000万册以上。这个数据您听到过没有?
我只能说这个数据是估计,因为没有普查,现在没有底数,现在有底数的就是各个系统的藏书,号称是3000万册。总体上来讲,只会比这个多,不会比这个少。
在普查时肯定要考虑,建立国家珍贵名录以后,这些书就要陆续加大保护力度。像私人藏书怎么样使它得到很好的保护,当然你自己创造条件,这是很好的。比如中国历史上就有私人藏书的传统,有很多藏书楼。私人家藏,政府也可以来指导或者提供政策支持把这个藏书搞好。同时你也可以把这个书寄存到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会免费提供寄存场所,保证它的安全性,使古籍能够很好地保护起来。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私人收藏家可以将自己的藏书让国家公共图书馆来保存,但是产权还是归于个人。文化部门是否会借鉴这样的做法?
这个规定还没有,但是这种事情比较少,我觉得是好的做法,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展开,我们国家也可以学习其他国家一些好的做法,像这种我认为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也是公共藏书单位和政府的责任。
在民间典籍收藏很早就开始受到关注了。您认为私人收藏和国家保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普通百姓在收藏古籍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我觉得藏书是一个国家好的文化传统,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好的传统,越是文化发达的地方,就是文盛之地很多都注重藏书。越是文化素养高的家族越注重藏书。所以过去历史上一些文人、官员,甚至一些富商,家里都有藏书,它是一种文化素养和爱好学习的表现。现在我知道很多家庭也有藏书,特别是有些家庭还有古籍,我认为应该是鼓励的,总体来讲,我们国家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很重要的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当然也包括科学技术的学习。所以应该倡导私人藏书。它和国家藏书并不矛盾,国家藏书是为公众提供阅览,私人可以根据个人喜欢收藏个人喜欢的图书。对于古籍收藏,如果收藏到一本古籍,那就是非常珍贵的财产,既是个人财产,也是国家财产,所以保管者就有责任把它保护好。当然,书要创造比较好的保管条件,包括要防止虫蛀、霉变、酸化等,如果具备条件的家庭,鼓励多藏书,这是一件好事,属于社会进步的表现。
私人藏书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到今天来看,这个传统仍然还在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不少私人藏书,北京就有几位,我也认识,他们都很有素养,也有这方面的特殊爱好。私人藏书要注意:第一,要注意安全。所谓的安全,要注意防火、防水、防盗。第二,私人藏书如果破损了,自己想修,但是自己不懂修复技术或者找的人技术不高,那轻易不要修,因为一修就是修复性的破坏,因为有些书一修复就被破坏了。
我是一名得家传的古籍修复者,很希望进入图书馆等国家机构服务。请问现行的制度能否可行?
现在用人机制还是比较活的,那要看他的情况,如果具备条件,而且有比较高的水平,有可能被吸收到藏书单位去,你也可以被这些单位聘用进行修复,甚至你也可以个体干,只要符合标准,为社会修复图书都是可以的。
有报道称,现在古籍保护人才匮乏。为什么现在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比较少?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以改善这种状况?文化部门如何解决古籍修补需求与人员短缺的矛盾?在加大古籍保护及修复人才的培养方面是否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文化部有哪些考虑?
应该说古籍人才的匮乏,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政府和社会对古籍的关注还不太够,也就是说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加大力度对古籍的保护工作。古籍保护很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这个培养包括古籍版本的专家,也包括古籍修复人才。现在有些单位已经重视这项工作,比如江苏莫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有比较好的就业渠道。今后一是通过学校的培养,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二是通过培训。由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对现有的人才特别是修复人才进行培训,应该说这是事半功倍的工作。建国以来,对古籍修复人才的培训不断进行,现在很多图书馆修复人才都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进行过培训。通过这种操作性的培训,很快掌握技术。而且古籍修复技术在很多方面,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对于中国以宣纸为主要的图书修复上,现在国外很多图书馆还要请中国的专家到他们那儿从事古籍的修复,这一点是我们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通过若干年努力,把这支队伍发展起来,有了这支队伍,才是古籍保护最重要的保障。
请问周先生:中国的古籍成为了“死古籍”——收藏单位以保护古籍为由,对查阅摘抄古籍的学者收取高额费用,致使脆弱的中国文献研究雪上加霜,每况愈下。书籍是文化的载体,但是,如果珍贵的古籍只是摆设,那么,我们要这堆废纸干什么?
这位网友讲到的情况在现实工作中是存在的。这个问题要两面讲,一方面,古籍是要让它利用的,包括各个收藏单位收藏的古籍都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传承文化,不要把它变成“死古籍”,让它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能够作出贡献。比如说研究某个时期的历史、某个阶段的版本,一定要看到书的,不看到书就没有办法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特别是公共藏书单位就有责任向公众很好的提供图书阅览,特别是古籍阅览的服务。所以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比较好的古籍阅览室,专门供这些读者使用。
另一方面,因为古籍是脆弱的,特别是很多孤本书,在使用过程中自然性的破坏,这也是存在的。有些书不能再动,一动就坏掉了,像这种书也就不好提供阅览。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所以建国以来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把这些珍贵的古籍给缩微,拍成胶片,用缩微阅览机的办法阅览。最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现在有大量的古籍数字化,通过计算机不但可以提供到馆阅览,有的在网上就可以提供阅览。这样对于一般研究文献的读者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对于有些研究版本的读者,一定要摸到书,相关单位也是在比较严格的,就是符合古籍保护条件的阅览室中提供阅览。一个是使用者要理解,一个是各个公共藏书单位要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刚才谈到要使用就要收很高的费用,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公共财政投入了经费,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它就是要为公民提供免费的服务。如果有哪些馆有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是应该纠正的。
古籍保护与其他文物保护应该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文化部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在统筹考虑二者关系、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设想?如何处理好古籍保护和其他文物保护的关系?
这个问题比较大,中华文化的传承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是通过典籍来传承,就是通过不断的来整理著述来传承文化。之所以说中华文明的文化是一以贯之的,没有间断的,我们有文字,文字通过什么?就是通过典籍,所以记载比较准确。现在今人可以和古人对话,靠什么?就是靠典籍。所以经典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传承方式。我们国家是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史、志、谱都形成了典籍。还有就是整理著述,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它为我们后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留下了很好的基础。比如说我们看孔子的《论语》,可以看到很老的版本。它是有脉络的,这对于做好当代文化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中央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看重,几次党代会都作为重要任务。应该说这是我们搞好当代文化工作的一个基础,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哪儿继承?有这么多典籍,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继承它。要弘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加上时代精神,我们不断地吸收这个时代产生的优秀文化,同时吸收一些外来的优秀文化,形成当代的文化,使我们的文化工作能够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是当前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实现“两大一新”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应该说古籍的保护工作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文化工作极为重要的任务。
正如周部长所说,古籍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而且古籍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千年绵延。今天通过我们的访谈,更进一步了解了古籍,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加强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古籍保护的方法和相关政策,非常感谢两位嘉宾,也非常感谢网友的热情参加,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