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价飙涨环保施压胶印机市场却意外强势反弹。印刷厂老板为什么又敢花钱了?
前几天,发了一篇《纸价、环保压力加速向下传导,印刷产能局部短缺初步显现!下游客户遭遇供给不足》,引起了一点儿反响。
一位搞出版的朋友诉苦说:深受其害。去年的这样一个时间段买胶版纸,价格是5300元/吨;今年9月初要买的时候,是6700元/吨,问题是拿现金都买不到;这周(指9月11日一周)好不容易买到了,价格却已变成了7200元/吨。
目前看来,进入8月之后,纸价确实出现了一波没节操的加速上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一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9月1-10日,高强瓦楞纸的市场均价已达到4748.3元/吨,比7月下旬的3944.0元/吨,上涨了20.39%;比2016年同期的2533.1元/吨,上涨了87.45%。
失控飙涨的纸价让很多印刷厂的老板乱了心绪。圈内有老板在转发一条纸价上涨的消息时,便发狠说:哪一天我也把印刷费涨到1800元一套版。
目前看来,这自然只能算是无奈的“狠话”。虽然印刷产能供给不足在局部地区已然浮现,但印刷工价要实现大幅上调显然难度很大。因为印刷业的产业集中度,远远无法与造纸行业相比。
不过,印刷工价确实在上涨。前几天,一位在广州做印刷设备的朋友便感慨说,为公司印了一批宣传单,价格跟几年前比翻了一倍不止。
价格上去了,印刷厂的利润增加了吗?不一定。由于也是圈里人,而且经常跟印刷厂打交道,这位朋友分析说:印刷厂的利润并没有增加,因为纸张、油墨、版材、租金、税金都在全线上涨。
对印刷厂老板来说,已经走到下半场的2017年感觉上有些令人身心俱疲。一种原因是跌宕不休的纸价,一种原因是不断加压的环保,在越来越让人纠结、令人困惑的产业环境里,印刷厂的投资意愿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是继续下滑?还是触底反弹?相信很多老板会下意识地倾向于前者。因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环境里,老板们的投资信心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然而,从目前公布的有关数据分析来看,上半年,国内印刷设备市场却意外回暖。尤其是,作为印刷设备市场的风向标,我国的胶印机进口额在连续5年下跌之后,终于在今年上半年重回上升通道。
这意味着,在看似令人纠结的产业环境中,印刷厂老板的投资力度不减反增。这究竟是为什么?
上半年印刷设备市场的回暖,在国内印机企业和国际大品牌的经营指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先来看国内印机企业。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统计,上半年,48家国内印机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走势良好,同比和环比普遍增长。
在8项主要指标中,有7项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最能够反映市场景气度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产品营销售卖收入,同比增长13.88%,达到22.45亿元。唯一出现负增长的是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1.31%。但在48家企业中,利润正增长的仍是多数。
没有对比,就难以理解增长的来之不易。2016年,国内主要印机企业的8项主要指标中,有7项出现负增长。其中,实现利润正增长的则只占3成。
再来看国际品牌。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印刷设备8.72亿美元,同比增长9.42%。而且,不管是印前设备、印刷机,还是印后设备,均实现同比正增长。这样的情形貌似已经消失多年。
可为对比的是,2016年,我国共进口印刷设备16.1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0%。而2016年的下滑,只不过是此前多年跌势的延续。
在印刷设备进口额的触底回升中,胶印机的回暖尤为引人关注。上半年,我国胶印机进口额达到2.30亿美元,同比增长16.69%。
实际上,自进入2017年后,胶印机市场的走强迹象便十分明显。今年1月,我国胶印机进口额同比增长率达到23.03%。此后几个月,虽然走势有所波动,胶印机进口回暖的市场形态却愈加明确。尤其是4月,胶印机进口额达到0.5200亿美元,创2016年1月以来的新高;6月,也达到0.5186亿美元,仅次于4月。
胶印机市场的强势反弹,在海德堡、小森的财报中得到了证实。海德堡公司新近发布的2017/2018财年一季报(2017年4-6月)显示,新财年成功实现开门红,一季度实现销售额4.95亿元,比上财年同期的4.86亿欧元增长1.85%。其中,亚太区销售额从上财年的1.20亿欧元增长到1.33亿欧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0.83%。
海德堡在一季报中表示,整体销售额的增长主要归功于西欧和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亚太区的增长则主要归功于中国和韩国市场的出色表现。
小森公司在2017/2018财年第一季度同样收获了不错的业绩:实现销售额116.41亿日元,同比增长8.3%。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额为18.32亿日元,同比增长5.7%。
虽然增速落后于整体表现,但如果考虑到过去几年大中华区销售额的持续缩水,这样的增幅已经足以令人欣慰。
如果不了解这些年胶印机市场惊心动魄的走势,就很难理解上半年市场回暖的可贵。
2016年中的时候,三好同学曾先后发过三篇文章《》《》《》,解读胶印机市场令人唏嘘的走势。
简单说来,过去几年,胶印机市场经历了一轮残酷的洗牌:在市场需求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国际知名的六大胶印机品牌,有的破产,如日本秋山;有的合并,如日本三菱;有的重生,如曼罗兰。
即使顽强屹立至今的海德堡、高宝、小森,也都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比如,2011/2012财年到2015/2016财年五年间,海德堡净亏损3.87亿欧元,平均年亏7740万欧元。
在同一时间段,小森的净利润在2013年/2014年达到区间高点136.57亿日元后,也连续下跌,2015/2016财年为65.22亿日元,两年跌掉了50%多。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印刷市场,一度被各大胶印机厂商寄予厚望。然而,恰恰是中国市场出人意料的持续下滑,成为拖累各大商近三五年业绩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来看几组数据。
首先是2011年以来,我国胶印机进口额的变化情况。2011年,我国胶印机进口额为11.11亿元,比2010年增长2.02%,达到近年来的区间高点。
然而,此后5年,我国胶印机进口额便开启了漫漫下跌路,且跌幅呈放大之势。到2016年,我国胶印机进口额已经降至4.14亿元,同比暴跌34.72%,只相当于2011年的37.26%。
由此不难推断:过去这5年,对在中国市场打拼的国际胶印机厂商来说,是多么难熬。
其次,来看一下德系胶印机的代表品牌海德堡、高宝在中国销售额的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高宝的财报是按自然年,海德堡的财年则是每年4月1日至下年3月31日。为了表达方便,下图统一体现为自然年,即图中的2011年代表海德堡的2011/2012财年,依此类推。
过去五年,海德堡、高宝在中国的销售额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向下态势明显:海德堡从2011/2012财年的4.13亿欧元降至2016/2017财年的2.40亿欧元,降幅为41.89%;高宝从2011年的1.80亿欧元降至2016年的0.91亿欧元,降幅为49.44%。
最后,再看一下日系胶印机代表品牌小森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海德堡、高宝的走势略有不同,过去几年,小森在大中华区销售额的高点出现在2013/2014财年,达到210.98亿日元,随后才出现连续三年的下跌。
然而,其跌势之猛却远超两家德系竞争对手:2016/2017财年,小森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仅为72.33亿日元,比2011/2012财年下降了50.65%;与2013/2014财年的区间高点相比,降幅更是高达65.72%。
相对国际品牌的起伏,国内胶印机企业的洗牌更为惨烈。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统计,2011年国内10家主要平张纸多色胶印机企业,共实现多色机出售的收益18.32亿元;而到了2015年,列入统计的平张纸多色胶印机制造企业只剩下了8家,出售的收益则只有4.12亿元。
实际上,随市场的大幅跌宕,一些原本颇具规模和知名度的国内胶印机企业,转型的转型、改制的改制、放假的放假、破产的破产,依然以胶印机为主业且正常生产的企业所剩无几。
一度在新三板挂牌的大族冠华在2015年年报中便曾这样表示:“同行业主要企业均已破产倒闭或停产放假”,“八家竞争企业中只有我们大族冠华还在”。
问题是,即使作为国产平张纸多色胶印机企业近乎硕果仅存的“剩者”,大族冠华的日子过得也十分不易不轻松。由于挂牌之后连年亏损,大族冠华已于今年6月退出新三板,中止挂牌。7月初,大股东大族激光又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表示,转让其持有的大族冠华70.8125%的股权。
交易完成后,大族激光不再持有大族冠华的股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两家企业长达十余年的联姻由此划上了句号。
尽管压力很大,但作为国产平张纸多色胶印机的一面旗帜,三好同学由衷希望,大族冠华能够继续坚持到底,等来市场复苏的那一天。何况,目前看来,这一天的脚步似乎已经很近了。
正是由于最近五六年的持续下跌,进入2017年以来胶印机市场的回暖,才更加来之不易。
实际上,自2016年底开始,印刷设备市场便已显现出向好迹象。当时,便有胶印机厂商惊讶地表示,不知道为啥,市场上一下子涌出很多订单。还有印后设备厂商表示,订单多得加班加点也干不完。
问题是:在纸价和环保问题的重压之下,很多印刷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印刷设备市场,特别是胶印机市场为何会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强势反弹?
对此,业界有一种说法是,市场上的部分存量设备到了更新周期,市场需求集中爆发。
小森在一季报中则表示,大中华区销售额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在政府的主导下,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大幅度的增加;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扩张,中国的出口重回增长轨道,国民经济出现温和但持续的增长。
在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中,印刷设备,尤其是胶印机市场的企稳回升,是否意味着印刷业的回暖态势业已确认?三好同学觉得,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毕竟,投资信心的高低是一个行业景气度的重要标志。
市场洗牌为何会带来设备投资的回升?原因很简单:当部分印刷厂由于环保或纸价或别的问题陷入停限产,甚至关厂、退出状态时,其原有的客户和订单却不会消失,而需要在市场上重新寻找出口。如果这样的订单累积到少数,便会有印刷厂感到:市场形势不错啊,设备都不够用了,于是新的投资需求产生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市场的印刷需求未必有大幅度增长,投资需求的意外迸发反映的,其实只是企业冷热不均、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
此外,一些市场新势力的崛起,比如合版印刷、印刷电商,也会加快订单在市场上的重新分配,引发新的投资需求。
无论如何,对胶印机厂商来说,2017年都是让人充满期待的一年。在经过一轮前所未有的洗牌之后,各大厂商终于在中国市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复苏。
现在,三好同学所希望的就是:复苏来得再迅猛一些,范围再大一些,各印刷厂老板的信心能更加充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