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凯发k8登录网址:聚合力 共织童年温暖的星河

来源:凯发k8登录网址    发布时间:2025-09-05 08:00:50

凯发k8官方网娱乐官方:

  蝉鸣渐起时,暑假的画卷在兰州的街巷、校园与场馆间徐徐展开。当城市的节奏因夏日稍缓,属于青少年的活力却在不同场域里蓬勃生长。社区的文化课堂里,笔墨与拳脚共舞;学校的实践天地中,劳动与技能齐飞;社会的公益舞台上,陪伴与成长同行。从社区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各方力量如同细密的经纬,编织出一张滋养少年成长的网络,让这个暑假既有烟火气的温度,又有向上生长的力量,更彰显着一座城市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怀与长远考虑。

  社区是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当暑期的阳光洒满街巷,这些毛细血管便开始流淌起最鲜活的成长养分。在七里河区西园街道雷坛河西街社区的活动室里,10岁的李想正扎着马步,小脸因用力而微微涨红。“膝盖再弯一点,腰挺直。”武术老师的声音刚落,他迅速调整姿势,一招一式虽显稚嫩,却透着股认真劲儿。休息时,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说:“原来武术不是电视里那样打架耍帅,老师说,是为了健身,还能帮助别人。”隔壁的书法桌前,孩子们正跟着老师练书法,李想凑过去看同学笔下的作品,突然小声说:“我也要把字练得像宝剑一样有劲儿。”

  社区的成长课堂,从来不只有笔墨书香。晏家坪街道北院社区的放映厅里,红《地道战》正演到村民们用智慧击退敌人的片段,黑暗中,传来孩子们压抑的惊叹声。8岁的王诺紧紧攥着衣角,当看到游击队员从地道里突然钻出时,他猛地坐直身体,直到影片结束还久久没回过神。“他们好厉害,用土办法就能打跑坏人。”回家的路上,他拉着爷爷的手不停问:“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他们换来的吗?”爷爷拍着他的头说:“所以才要让你来看,记得这份不容易。”

  健康与成长,也是社区课堂的重要课题。敦煌路街道郑家庄社区的“小小牙医”活动现场,9岁的田欣甜穿上白大褂,拿着玩具牙具给妈妈检查牙齿。“妈妈,你刷牙太马虎了,这里有蛀牙。”而在晏家坪街道西院社区,“小小眼科医生”们正戴着验光仪互相检查,10岁的赵宇摘下仪器后说:“原来医生看我们的眼睛,是这样的呀。以后我再也不躺着看手机了。”

  城关区段家滩西社区的垃圾分类课堂充满了竞技的快乐。“这个矿泉水瓶是可回收物。”参与活动的五里铺小学学生周雨桐举着卡片,抢先放进蓝色迷你垃圾桶,引来一阵欢呼。在“垃圾分类大比拼”环节,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四色桶的区别,还学会了“废纸别扔、能做手工,电池有毒、要单独放”等口诀。

  从文化传承到红色教育,从健康守护到环保实践,社区如同一个多面的成长舞台,让孩子们在触摸传统、感受温暖、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悄悄长出向上的力量,也丰富了社会实践的经验。“社区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社会课堂,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重要使命。”市文明办负责这个的人说,“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搭建多元实践平台,让专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文明素养,这既是对个体成长的关怀,更是为城市未来储备精神力量。”

  暑假的校园虽暂别了琅琅书声,却把成长的课堂搬进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城关区云麓山学校,家务劳动实践的倡议让每个家庭都响起了别样的交响曲——洗碗池的水声、整理房间的窸窣声、厨房的切菜声,交织成孩子们成长的旋律。“妈妈,今天洗碗我包了。”10岁的陈思远站在水池前给碗筷“搓泡泡”。泡沫溅到脸上,他也顾不上擦,认真地把每个碗擦洗干净。妈妈在朋友圈晒出这张照片时写道:“以前吃完饭就跑的小家伙,现在会主动收拾餐桌了。看他踮着脚洗碗的样子,突然觉得他长大了。”

  厨房不仅是练手的地方,更是感受生活的课堂。红山根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同学们跟着家长学做凉拌藕片。11岁的马浩宇握着刀,小心翼翼地把藕切成薄片,当他把调好味的藕片端给爷爷时,爷爷夹起一片说:“这是我吃过最香的凉拌菜。”宁卧庄小学一年级“整理收纳小达人”活动中,张语桐正给书架上的书本“排队”。她将绘本放在最下层,工具书放在中间,课外读物放在最上层,还在每层贴了自己画的标签。“以前什么书都要翻半天,现在一伸手就拿到了。”她得意地向妈妈展示成果,小脸上满是成就感。

  学校的实践课堂,还延伸到了更专业的领域。红山根小学的乒乓球馆里,中国乒乓球功勋教练任国强的到来让小队员们瞬间沸腾。11岁的赵阳握拍的手都在抖,却死死盯着教练示范的动作。“眼盯球,脚找球,身体带手来打球。”任教练的口诀一出口,赵阳突然开窍了,原本歪歪扭扭的击球动作,居然有了几分模样。训练结束后,他摸着球拍说:“原来打球不只是用力,还要用脑子。”

  城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射击体验活动,则让孩子们感受了静与动的平衡。国家一级射击运动员石卓灵教孩子们稳心态、准判断、控呼吸,12岁的刘奕菲趴在射击位上,屏住呼吸瞄准靶心,第一次脱靶时,她眼圈红了。石教练笑着说:“奥运冠军也有脱靶的时候,重要的是调整呼吸再来。”当第五次射击打出8环时,她跳起来欢呼:“我做到了。”

  从洗碗做饭到整理收纳,从球馆挥拍到射击瞄准,学校充分利用暑假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理解责任与坚持的含义。云麓山学校的老师说:“我们不想让劳动成为任务,而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白,成长就像洗碗——要认真、要耐心,最后才能看到干干净净的成果。”城关区教育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些看似细微的实践,实则是各个学校践行五育并举理念的生动注脚,希望能够通过劳动淬炼意志、以技能培养自信,为青少年构建起全面发展的成长坐标系。

  在社区与学校的课堂之外,社会力量正以更广阔的胸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元成长的天空。我市各级共青团、少工委与总工会的暑期行动,如同一场场爱心接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暑假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更彰显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共同担当。

  这个暑假,对于32名来自城关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来说,有了更特别的记忆。城关区总工会组织的北京夏令营,带他们第一次来到首都,参观了科技馆和革命纪念馆。王浩浩在科技馆体验“太空行走”时,他激动地说:“爸爸作为外卖骑手每天穿梭于马路之间,而今天我在科技馆的模拟舱里通过VR设备‘行走’在太空之间。”在革命纪念馆,当听到讲解员说“当年的少年和你们一样大,却在为国家战斗”时,他默默把胸前的红领巾系得更紧了。

  皋兰县“黄河少年”夏令营则带着90个孩子走进了百年古梨园。11岁的杨子涵蹲在梨树下,跟着农技专家学刮皮,“原来梨树也要‘洗澡’啊。”下午的水墨丹霞探秘更让孩子们着迷,当老师用实验解释为什么山体是彩色的时,孩子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夏令营还别出心裁安排马术表演,看到骑手在马背上腾跃时,孩子们都表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

  这个暑假,全市18期职工子女托管班和104个“红领巾暑假爱心托管班”,如同散落在城市里的成长驿站。永登县的托管班里,返乡大学生教孩子们做手工;红古区的课堂上,志愿者讲述着红色故事;皋兰县的教室里,上海海事大学的实践队带孩子们认识船舶。12岁的张宇轩在托管班的作文里写道:“这个暑假,我认识了会教我下棋的大哥哥,会听我讲故事的老师,还有好多新朋友。”

  这些由社会力量搭建的平台,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更给了孩子们“被看见”的机会。正如团市委工作人员所说:“我们想做的,不只是‘看孩子’,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暑假里寻找自我的闪光点——可能是书法写得好,可能是篮球打得棒,可能仅仅是愿意帮助他人,这些都是成长的力量。”

  “这种社会化育人模式,打破了教育的边界,让公益服务与成长引导深层次地融合,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社会能量。”家长蒲新华说。

  社区的文化浸润、学校的实践磨砺、社会的公益陪伴,三者如同三角支架,稳稳托举起少年们的暑假。这不仅是对一个假期的精心规划,更是一座城市着眼未来的教育智慧——通过构建社区+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让青少年在多元场域中汲取成长养分,在实践体验中塑造健全人格。

  而那些在暑假里长出的勇气、耐心与热爱,终将成为他们未来路上的铠甲,让他们带着这个夏天的收获与力量,在人生的征途上从容前行,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在朋友圈写道:“我们虽然很忙碌,但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时,突然明白,所谓成长,就是让他们在每个夏天,都能多一点钟爱这一个世界的理由。”